close

 

 

 

 

   

111    

 

寫作日期:Nov 02, 2009

 

At: Taipei, Taiwan

 

在電信十幾年,從行動、衛星、固網到ISP,也算是歷經滄桑,離開So-net副總位置時,在自己創業及進軍WiMax之間是有掙扎的,一個接受自己理想實現的考驗,一個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中發揮所長,兩者之間各有利幣,雖說後來選擇創業,但也因此有機會可以到其它國家看看一些不一樣的環境及成績,如馬來西亞的Packet 1,由於TM的寬頻限制及較高的價格,在短短幾個月內可累積數萬個使用者,其成效可謂是拜市場之故,當然,我也常在一些賣場看到其業務人員辛苦的推銷著,只是在感覺上,比起台灣來,似乎幸福得多了。

台灣的電信市場,可謂百家爭鳴,不管是語音或數據,特別是後者,從固網到行動,到FMC(Fixed Mobile Convergence),一些應用的發展實在快速,台灣的WiMax也的確面臨到上下夾殺,左右合擊的困境,單純的access面臨WiFi, GPRS, HSPDA的既有產品競爭,在重覆性高度重疊的產品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已經夠頭痛了,另外,如進軍語音市場,如何跟VoIP,甚至是目前行動三大之外carrier的低價競爭,更難找到自己的利基點,由於是新進業者,不要說群內群外,連網內網外都很難做產品包裝,其客戶終端設置的貧乏更是增加行銷的困難點。

但如果問起WiMax有無機會點,答案當然還是有的,只是它的成功點不能只局限在產品本身:合理的價格、穩定的品質都只是基本必備的。它的致勝關鍵應是在先打破整體消費行為結構(Consumption behavior construction),然後再創新的架構,傳統的消費行為結構如圖一:

 

在這種架構下,如說生產廠的出廠價是三十元,到消費者手上應已付出一百元,為什麼?經銷商要佣金,零售商要付薪水房租及管銷,更無遑廣商媒體的費用,如品牌、電視廣告、其它媒體甚至行銷活動的錢,我們不能說這些費用是浪費的,但其價值一定是不低的。

由於科技及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這種傳統的購買架構即將受到衝擊及挑戰,中間廠的生存價值如不思索改變的話,即將會被壓縮掉不少既有利潤, 如圖二

 

在這裏,所謂的行動行銷平台就是WiMax的機會點,原因如下:

l   WiMax是高頻寬的傳輸媒體,適合MMS甚至到二維條碼的加值應用等

l   WiMax具有傳播Broadcast的功能,可大量節省頻寬

l   WiMax具有較有彈性的管理平台,適合延伸性管理

當然,很多人都會說GPRS, HSPDA都可做到,但,不要忘了,一個是以傳統數據傳輸的角度出發,已有了既有的包伏,一個是新的平台,在規劃上,本就較有彈性

如果這個時候,一家新的WiMax營運公司能找一家具有相當市場經驗的廣告公司結盟,及找一群具有E-MarketingEC營運經驗的經理人才,這就是一個對的團隊組合,這家公司的核心應是:在第一時間將第一訊息帶給有需要或有衝動購買的消費者,

試想,當你一下車時,附近的商家透過這個平台將一些你有興趣的商品促銷訊息帶到你的手持設備(如附有WiMax的手機),你高高興興的拿著E-Coupon到附近的店家去消費,而那商品是生產商透過行動平台直接到那店家的,少了中間經銷商的一層,代表的就是有更多的利潤空間給消費者

或是,當你早上在捷運時,收了一個電影teaser的MMS當你欣賞了這十秒的廣告片段後,你可選擇在晚上八點時在家中的MOD中收看,你可在線上付電影的費用外,還可順便跟家中附近商家訂了一份點心,那你一天的快樂便是等著回家後坐在沙發上舒舒服服的享受著電影吃著點心

有太多的應用是可以在這個平台上發揮的,除了個人的設備外,一些戶外的媒體,如戶外LED看板,Kiosk等,都是加近廠商跟使用者間距離的工具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基地台及設備投資與回收的財務操作以及手持設備的多樣化,不過,就又是另一個話題,有空再說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mneting 的頭像
    cmneting

    cmneting的部落格

    cmne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